而太宗则用过大张旗鼓地推崇科举考试,重建昭文馆、集贤院和为翰林学士院题写“玉堂之署”等一系列举措,不断提高文官士大夫的地位。
之前赵朝统治者政治上对文官士大夫集团的选择初步完成。
于是大赵的文官集团们得出了一个结论:
“自古夷狄盗贼之祸,皆将帅之臣玩寇以自安,养寇以自固,誉寇以自重。”
云,就要硬云。
这些文官们的思想:这天底下哪有什么敌人,全都是咱们自己人在作乱,好好的守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,对武将严防死守,不能让他们有任何冒头的机会。
毕竟在那个战乱年代,连皇帝都朝不保夕,谁拥有军队,谁就有政治资本,进可以称帝称王,实施割据; 退可以投敌,谋个一官半职,就算跟着原先的皇帝打工,朝廷也会给其安排一个好官职的,这就是有私人军队的好处。
枪杆子里出政权,就是这个意思。
所以朝中有一些官员开始提出自己的意见,前线倒是可以继续打下去,只不过主帅要不要换成李纲?
宋佶并没有答应他们的请求,反倒是派人给前线送去了不少慰问品,就算他再怎么蠢,也知道临阵换帅是最大的忌讳。
另一方面他也觉得自家儿子说的有道理,北伐的时机一定会再出现,要么是梁国的北面出现问题,要么就是他们两国自己内部发生内乱,只要等待一个机会就是。
果然,五月初咱们楚王的信件又送到了咱们官家手中。
【两浙路北征军训练完毕,整装待发,兵甲俱全,人含枚,马裹甲,可雷霆击之。
我大军可以迅速奇袭天津卫,从敌军侧翼登陆幽州,六月,可速命河东军从中策应,拖住梁国主力,我军定可一战尽全功,望陛下允许北征军出战。】
当然,这属于正文,可以传阅给朝廷的相公还有将军们看的。
咱们出完殿下,私底下还写了一篇小作文给咱们官家。
“父皇明鉴,为凑齐大军一切所用之需,两浙路转运司财政赤字累累,月月亏损。
两浙路市舶司更是签下了无数债权,而且儿臣我穷的都快卖底裤了,实在是难以为继。
悔不该当初说的大话,只好拆了洞墙补西墙,填完这边的窟窿,又去补那边的窟窿。
为凑齐粮食,搬空了常平仓,甚至跟其他三司打下了欠条,苦不堪言也。
治国之道,实非易也,今日方知父皇之辛苦。
而儿臣上次出言不逊,伤了父皇拳拳爱护之心,实乃不孝,悔之久已。
所以道路千难万阻,而儿臣只愿替父皇拿下幽云,保全大赵边境,筑立卫国之基。
方能彰显孝心,望父皇保重龙体,切莫挂念儿臣。”
宋佶看了这封信之后只觉得好笑,之前那么神气的小儿子,现在居然这么落魄?
想想就令人感到痛快,没想到对方居然服软了,这小子还跟人家打欠条,当初怎么敢放下豪言壮语,自备军粮,自备盔甲三万套?
现在吃到苦头了吧?
要不是其他三司官员和两浙路的官员,看在朕的面子上帮衬了一下,你小子剑未配妥还没出门就要遭到打击了,现在悔之有用吗?
至于两浙路转运司和市舶司的欠款,那就让他们慢慢偿还吧,反正这两个吞金兽,总有一日可以还清的欠款。
若是真能收复燕云十六州,那朕就抽手帮你收拾这个烂摊子,若是不能,那有苦就自己吃着吧。
于是咱们官家做出了自己的抉择,决定无视咱们楚王殿下的诉苦,只是嘴角轻微的上扬,表明他的心情不错。
随后又找来了相公们嘱咐一番,然后定下了出战的决策,大赵国决定在六月份发动第二次北伐,主力自然是由咱们的杨太尉担任,若他是能够攻城拔寨自然是最好。
若是不能及时击败大梁军队,那就只能看楚王殿下的奇兵能不能够建功。
届时,由征北军统制韩世忠为主将,将乘坐海船奇袭天津卫,然后迅速占领兵力空虚的幽州。
而杨太尉的大军就是负责拖住梁国的主力,不让其回援梁国幽州。
官家的旨意很快就传到了前线杨太尉手中,杨惟忠毕竟是军中的宿将,不像童贯那样的二把手,经过两个多月的整理河东军,基本上已经把部队拧成了一根绳。
只不过这个绳子有些松散,毕竟里面充斥着大量的西军,他们的军纪有些不堪。
还有一部分是战力堪忧的河东军,尽管咱们杨太尉已经剔除了一部分人,也只能勉强让他们达到可以上战场的程度。
这一次面对大梁国的军队,咱们杨太尉也不搞这些两路分兵的战略,直接抱团前进。
他清楚凭借他们现在的实力,想要击溃一个团结的大梁国,估计是没什么可能,最多在战场上拖住对方。
除非大梁国出现内乱,否则他们很难击溃耶律大石和萧干的精锐部队。
为了迷惑大梁国的军队,自从五月底之后,赵军开始频繁的调动军队,甚至不时的在梁国的边境行军,部队更是肆无忌惮的在前线挑衅大梁国的斥候。
由于赵军派出的也是精锐,在官家的三令五申下不再收手,所以跟大梁国的斥候打的有来有回。
经常是你这边死掉三个人受伤五个人,或是我这边死掉四个人受伤三个人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喜欢逆赵请大家收藏:(www.23wxx.cc)逆赵顶点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